![]() |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
孔明借東風之客觀分析
各位親愛的讀者,上一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孔明借箭>,今期為大家介紹的是<孔明借東風>。
記得小時候,我聽過一首非常通俗的童謠,內容是:「孔明借東風,周瑜用火攻,曹操帶兵走,走到華容道口,關公重情義,存心放他走!」
這雖然是一首童謠,但已經概括地將<孔明借東風>的故事,用簡單文字演譯出來。
至於詳細的故事,就要查看<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以下是<孔明借東風>的故事簡介:
周瑜病倒
話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兵南下,企圖一統江山!時劉備兵敗,與孔明赴江東向孫權求助,當孔明舌戰郡儒之後,一致決定合兵抗曹。
卻說水師都督周瑜,雖然是同意合兵抗曹,但是曹操統兵八十萬,江東兵馬只有五萬,在此强弱縣殊的條件下,怎樣才能扭轉劣勢呢?確是費煞思量!
結果他在重重壓力之下病倒,口吐鮮血,不省人事,左右將之救回帳中……
孔明探病
一日,孔明到來探病,對魯肅曰:
「公瑾之病,亮亦能醫。」
肅曰:「誠如此,則國家萬幸!」
即請孔明同去看病。瑜命請入,教左右扶起,坐於床上。
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藥到病除!」
瑜曰:「願先生賜教。」
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見了大驚,暗思:
「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乃笑曰:
「先生已知我病源,事在危急,望即賜教。」
孔明曰:
「亮雖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都督若要東南風,可於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壇:高九尺,作三層,用一百二十人,手執旗幡圍繞。亮於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大風,助都督用兵,何如?」
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風,大事可成矣!」
瑜聞言大喜,矍然而起。便傳令差五百精壯軍士,往南屏山築壇。
登壇作法借東風
孔明於十一月二十日,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來到壇前,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
且說周瑜請程普、魯肅一班軍官,在帳中伺候,只等東南風起,便調兵出,一面急報孫權接應。
衆將軍在帳下聽候,一個個磨拳擦掌,準備廝殺,只等周瑜號令。周瑜正在帳中坐議,等待東風。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風不動?瑜謂魯肅曰:
「孔明之言謬矣。隆冬之時,怎得東南風乎?」
東風驟起
將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瑜出帳看時,旗腳竟飄西北。霎時間東南風大起,瑜駭然曰:
「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若留此人,乃東吳禍根也。及早殺卻,免生他日之憂。」
急喚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徐盛二將,各帶一百人到南屏山七星壇,休問長短,拿住孔明,將首級來請功。
二將領命,丁奉馬軍先到,下馬提劍上壇,不見孔明?
二人聚於江邊,卻見孔明披髮下船,那船望上水去了。只見船內走出一個趙子龍,拽起滿帆,乘順風而去,其船如飛,追之不及。岸上二人回見周瑜。
瑜大驚曰:
「此人如此多謀,使我曉夜不安矣!」
魯肅曰:「且待破曹之後,卻再圖之。」
且說赤壁之戰,就是周瑜先布下反間計,黃蓋行那苦肉計,教黃蓋暗通曹操,帶同糧食輜重,向曹營詐降。
是時江東天色向晚,黃蓋準備火船二十隻,船內裝載蘆葦乾柴、焰硝引火之物,船尾各系走舸,旗上大書「先鋒黃蓋」。
黃蓋乘一陣東風,望赤壁進發。適逢東風大作,波浪洶湧。操在中軍遙望隔江,見江南隱隱一簇帆幔,皆插青龍牙旗,便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
來船漸近,程昱觀望良久,謂操曰:
「來船必詐。且休教近寨。」
操曰:「何以知之!」
程昱曰:「糧在船中,船必穩重;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有詐謀,何以當之?」
操省悟,便叫文聘前往當之。十數隻巡船,隨文聘船出。
不料南船弓弦響起,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亂,各自奔回。
火燒赤壁
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黃蓋下令一齊發火,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隻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隻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一時盡著火,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形勢危急,幸得張遼與十數人保護曹操,飛奔岸口。當日滿江火滾,喊聲震地。周瑜分三路進軍赤壁,徐盛、丁奉大隊船隻都到。火須兵應,兵仗火威。
此正是:三江水戰,赤壁鏖兵。曹軍著槍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計其數。後人有詩曰:
「魏吳爭鬥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又有一絕云: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嘆前朝割據忙,南士無心迎魏武,東風有意便周郎。」
評赤壁之戰
簡單來說,<三國演義>所描述的赤壁之戰,就是講述統兵八十萬的曹操,被只有五萬兵馬的孫劉聯軍打敗了,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戰役!
在孫劉聯軍,合兵抗曹的過程中,周瑜代表孫權一方,孔明代表劉備一方,其中孔明和周瑜,曾經展開幾場鬥智,名為《三氣周瑜》,令讀者大開眼,大舒心懷。尤其是<孔明借東風>的一節,至為人所津津樂道。
根據書中所述,赤壁之戰的關鍵所在,就是全賴孔明借東風,孫劉聯軍才得扭轉局勢,大敗曹操。
關於<孔明借東風>的故事,雖然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甚少人肯加以客觀分析,去分辨內裡真僞。
客觀的分析
各位親愛的讀者,你會相信孔明真的曉得借東風嗎?你會相信世間上有人會呼風喚雨嗎?
當然不會,有的話,只有在神話故事中出現,在科幻電影的畫面上出現。在現實世界裏,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曉得呼風喚雨的人!
至於<孔明借東風>的故事,無論其情節如何動聽,畢竟只是一部加插神話的虛構小說,絶對不能當作歷史事實,大家千萬不要當真啊!
其實在史書<三國志>中,並無<孔明借東風>的記載,也沒有<孔明借箭>的記載,只在小說<三國演義>有記載,為什麼兩者有所不同呢?
這個就是文學與史學的分別了,也是虛擬小說和史書的分別,因為文學是文學家的主觀所創造,史學是客觀地尋求的歷史真相。
文學要講求意境幽美,詞華語麗,所以部份情節,難免有誇張失實成份出現,例如加插光怪陸離的神話傳說,虛構事實去增加其感染力等等,都是文學上慣用的手法。好像<孔明借東風>的故事,純屬小說家的個人幻想之作,絶非歷史事實。史學就不同了,必須講求歷史事實,要引經據典地去尋找真相,不能憑空捏造。
<孔明借東風>屬於文學作品,作者為了營造氣氛,及故事人物的形象、性格,不得不加以喧染,當中有許多情節,難免與史實不符,但其中描述人性的表現,卻是可圈可點的。
這也是「知識就是力量」的升級版,比上次<孔明借箭>的本領還要誇張,把孔明的才智,吹捧到超乎常人層面,達到聖神的境界!
若要查究歷史,原來<三國演義>中的《三氣周瑜》,也是憑空捏造的,因為周瑜與孔明根本沒有打過交道,甚至沒有見過面。這段時期的孔明,被劉備派往後方作後勤保障工作。可是後來的說書人,小說家,把諸葛孔明講得繪聲繪影,便變得越來越神話化了。
本人估計,孔明得遇劉備之初期,並未掌握軍政大權,相信他也是一級一級地升上去的,到後來才升為蜀相。他並非小說<三國演義>所說,劉備一見孔明,便授予軍國大權,主宰一切大事,這樣的推論比較合理。
其實孔明在「赤壁之戰」的一役,並沒有擔當重任,更加不是此場戰役的關鍵人物。他的一生功德,被<三國演義>誇大了,神仙化了!例如<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之類傳說,估計是後來的說書人,小說家,把孔明講得繪聲繪影,便變得越來越神話化了。
由於<三國演義>乃是小說,羅貫中並無列明:「本故事純屬虛構」之聲明,所以令讀者信以為真,誤導了無數讀書人!
若是站在歷史求真的立場看,凡是虛構小說,應該全盤否定,還歷史一個清白,例如: 神化諸葛孔明的情節,皆不乎歷史事實,理當從史學中剔除!
根據正史《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主要歸功於周郎,不是孔明!在《魏書-武帝紀》,並沒有記載曹操被周瑜孔明打敗,也從來都不承認被周瑜打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這可能是曲筆迴護吧﹗
根據客觀分析,<孔明借東風>及<孔明借箭>的故事,都是完全虛構的。不過,黃蓋詐降,乘借東風驟起之夜,帶領二十隻火船,用詐降計偷襲曹營水塞,趁機火燒赤壁,為孫劉聯軍創造戰機,卻是史實,在<資治通鑒>中有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