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考證》
在明清時期,中國南方流傳着一個悲天憫人的民間故事《貍貓換太子》。
到了清代末期,這個故事在上海被改編成京劇,首度演出後轟動上海,其後被改編成評劇、豫劇、黃梅戲、越劇、湘劇、潮劇等等各種劇種,從此在戲台上競相傳誦,有的以《打龍袍》、《宋宮祕史》等劇名呈現。
大約六十年前,這個故事已經搬上電影銀幕,後來在電視劇也上演過多次,廣受觀眾歡迎。
故事內容簡介
話說宋真宗御駕親征,出師平遼之時,忽聞後宮兩個妃子同時有喜,頓時龍顏大悅,並頒下聖喻:
「如有先誕下太子者,立為正宫。」
不久,李宸妃臨盆,誕下太子。劉德妃心有不甘,為了自己的前程,一時起了歹念,便狠下毒心陷害李娘娘……
她命內侍太監郭槐,買通接生婆,將一隻剝了皮的貍貓,血淋淋地換走了剛出世的太子。劉妃又命宮女寇珠勒死太子,再將之丟入御河金水橋下淹死。
當真宗前來探望新生兒時,見襁褓中的貍貓大驚失色,認為李娘娘產下妖孽,一怒之下將李娘娘打入冷宮。
真命天子 吉人天相
那麼,太子的命運如何呢?
幸好大宋有忠良,他並沒有淹死在金水橋下,全賴那個執行任務的宮女寇珠,有慈悲之心,不忍將皇室的小生命掉下金水橋,她恰巧遇上大內總管太監陳琳,正手提御封壽禮經過,說是真宗命他前往八賢王府祝壽。寇珠將實情告之,陳琳知道劉妃的權勢和手段,又深得皇上信任,無人敢逆其意。在兩難之中,唯一保存皇裔方法,就是將太子放在禮盒之內,偷偷帶出宮外。
陳琳將太子送至八賢王府,並告知實情,八賢王便將太子養在府中,才避過此劫,得以保存性命!
太子重返宮廷
且說宮中的劉妃,幾天後亦誕下一個兒子,便立為太子,劉妃也被冊封為皇后。誰知六年後孩子病夭,真宗再無子嗣。後來,偶見其皇兄八賢王之子聰敏過人,甚為可愛,又好讀聖賢書,便將他過繼,並立為太子,其實他就是當年被貍貓換走的太子。
一日,六歲的太子誤闖冷宮,與生母李宸妃初度見面,頓生憐憫,這或許是母子天性,兩人初見面,竟會淚眼盈盈!
劉皇后得知後,拷問寇珠,懷疑寇珠當年是否有違命令,於是抓來嚴刑拷問,寇珠為了護主,寧被活活打死。
劉皇后心想,宸妃不除,怎得安寧?留她在世,必有後患,於是決定斬草除根。當年獻計貍貓換太子的郭槐,現已晉升為後宮總管,便獻計火燒冷宮,將宸妃娘娘之死,當作意外死亡,無他殺之嫌!
當火燒冷宮之際,宸妃娘娘幸得忠義之士報訊,又得小太監餘忠替她殉難。小太監在火場裏犧牲了,焦屍難辨,瞞過了劉皇后、郭槐等人。從此以後,劉皇后以為心腹大患已除,可以高枕無憂。
宸妃遇上包青天
大火當日,李宸妃幸得另一太監秦鳳相助,才逃出宮外,隱居陳州。她雖然逃出生天,但在陳州生活艱苦,流落民間,靠乞食為生,破窯為居,後來她還因思念皇兒,哭得雙目失明。
如要者過了十幾年,宋真宗早已龍御賓天,宸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是為宋仁宗,但是身為母親的宸妃娘娘,還是懵然不知!
有一天,聞道包拯到陳州賑災放糧,李宸妃知道包拯為官正直不阿,便向包拯訴冤求助,並以真宗所贈的題詩御帕,證明她確為當年的李宸妃。
包拯得知案中實情後,認為是一宗天大冤情,便將宸妃娘娘帶回京師。
包拯回京後,開始着手秘密偵查此案,這是一宗偷天換日的欺君事件,首先傳召年老太監陳琳,前來辨識宸妃娘娘,及經過八賢王當面對質後,案情更有驚人發展,並確認當年被貍貓換走的太子,正是當今皇上宋仁宗!
翌日,包拯於是進宮面聖,向二十歲剛剛親政的仁宗皇帝稟告一切。
仁宗皇帝聽了,甚為驚訝,一時間難以相信包拯所言,也無法接受孝順了十幾年的劉太后,竟然是想害死自己生母的仇人,於是痛斥了包拯一番,將包拯逐出宮去。
然而,仁宗到底是個明君,認為包拯向有青天之譽,不可能信口開河,也開始起疑。於是夜訪劉太后寢宮,在母子閒談兒時記趣時,提及火燒冷宮一事,及查問宸妃娘娘的下落,仁宗頓時發現母后的反應異於尋常。
他深思了一夜,便召回包拯,御賜尚方寶劍,並予先斬後奏之權,以供徹查此案。
包公夜審郭槐
包拯知道劉太后垂簾聽政多年,連同外戚勢力,可謂權傾朝野,而郭槐及是劉太后的得力助手,朝中無人膽敢冒犯!但是此案的關鍵人物就是郭槐,包拯於是用計騙他到開封府,然後亮出尚方寶劍,將他拘捕,即時升堂審問。
由於這件事是郭槐與劉太后合謀的,屬於利益共同體,所以他矢口否認。
包拯將郭槐痛打一番後,便將之柙入牢獄中。半夜忽然看見寇珠魂魄前來索命,又見牛頭馬面將他押走,帶到閻王殿審訊。郭槐以為自己已經落到陰曹地府,便如實講出真情,在殿上招認一切。事後才知道那閻王殿正是開封府,閻王實乃包拯所扮,而牛頭馬面是張龍,趙虎所扮,但是口供已錄,郭槐唯有承認一切。包拯便利用郭槐之口供,指證劉太后,及替李宸妃伸冤。
經過包拯曲折而巧妙的安排,這宗貍貓換太子的天大冤情,終於真相大白。雙目失明的宸妃娘娘,與仁宗皇帝在殿上相認,相擁而泣,場面感人。
此時劉太后知道當年陰謀已經敗露,乃自縊身亡,同謀郭槐亦被處死,包拯則因此功而被升為宰相。
以上情節,乃是電影戲曲<貍貓換太子>的內容,以大團圓作為故事終結,但你可知道歷史上真相如何呢?
歷史上的李宸妃
查閱宋代帝王后妃資料,歷史上真有李宸妃其人,她也果真是宋仁宗皇帝的生母!她的一生,是相當委屈的,比起<貍貓換太子>的故事還要辛酸,而且她在生前並未有「李宸妃」的封号。
不過,《宋史》並無<貍貓換太子>的記載,冤案亦非由包拯所偵破。
《宋史》是這麼說的:
宋仁宗趙禎,並非劉德妃所生,他的生母只是劉德妃身邊的一個小宮女,趙禎一出生,即為劉德妃據為己子,他的生母李氏因地位低微,不敢流露半點不滿的言談和情緒,以免母子均遭不測。
在趙禎出生前,宋真宗也曾有過好幾個皇子,但都不幸夭折。他在連失多個皇子後,中年又再得子,且是劉德妃故意安排她的侍女李氏侍寢的,也就默許一直未能生育的寵妃劉德妃,強據李氏兒子的這件事。
公元1023年,趙禎十三歲時,繼位為帝,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其實她在真宗晚期早就已經掌控朝廷的實權,此時更是名正言順的大權在握。
劉太后在世時,仁宗一直不知道他還另有生母,直到劉太后於公元1033年病逝後,才有人敢向仁宗透露隱情,並有對劉太后懷有怨望的人,更指仁宗的生母死因不明,劉太後難脫嫌疑。
此時仁宗的悲憤已到了極點,立即派兵包圍了劉太后的族人,並將生母李氏的棺木打開查驗。結果見到棺中的生母在水銀浸液中容顏如生,神態安祥,並且是身著華麗的皇后服飾,沒有半點生前曾遭迫害的跡象,乃嘆曰:「人言其可信哉!」
隨即下令撤去包圍劉氏族人的軍隊,並在劉太后的遺像前焚香祝禱,他已不再相信他的生母是被劉太后害死的流言了。
據宋史載,仁宗的生母於公元1032年病逝時,劉太后原想只以一般宮女的禮儀為她治喪的,但宰相呂夷簡奏請太后將喪禮從厚辦理,且道:
「太后如果不在意劉氏族人的將來,臣不敢多言。」
劉太后是聰明人,一點就通,乃照呂建議,用一品禮殯殮。呂又告訴承辦的太監說:
「宸妃當以后服收殮,再用水銀實棺。」
所以後來仁宗開棺查驗時,見到其母竟是以后禮收殮的,劉氏才得保全;而仁宗對劉太后的感情,也因而沒有受到流言的影響。
宋史對劉太后的評價也是很高的,謂劉太后臨朝稱制,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劉太后對仁宗一直都是呵護備至的,也由於有她強有力的保護,仁宗才能在十三歲的稚齡登上皇帝的寶座。
宋仁宗親政的年歲
仁宗皇帝親政的年歲,應該是23歲,即公元1033年,在劉太后病逝之後。但是在不同的戲劇當中,各有不同版本,有的說是20歲,而任劍揮,吳君麗所演的粤劇說是18歲。連皇帝親政的年歲,尚未在各類劇種上並未統一,遑論其他。但這個問題不大,他們的故事都是改編自《宋史》,以及清代小說《三俠五義》第一回 「設陰謀臨產換太子,奮俠義替死救皇娘。」
不論是什麼劇種,都在戲台上塑造了一個為民請命的「包青天」,他有一股不畏強權的的凛然正氣,其斷案英明,及鐵面無私的形象,就是我們老百姓心目中所盼望的好官,為萬世所稱頌!
最後,我為鐵面無私的包公而賦詩四首,作為故事之終結:
其一:
斷案萬千千,不論貧與賤,鍘刀斬權貴,萬古垂青天!
其二 :
陳州有節婦,含寃二十年,子夜審郭槐,皇娘見青天!
其三 :
俯聽貧下賤,斷案萬千千,縱使對權貴,正氣亦凛然!
其四 :
陳州賑災逢節婦,一訴沉寃二十年,夜審郭槐昭雪恨,宸妃回駕謝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