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
信陵君救趙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誰解邯鄲之圍?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電視《皓鑭傳》,這套片的場面偉大,幕幕驚心,製作認真,在本港電視台播出,大受觀眾歡迎,創下近年收視率的歷史新高!

這是一部以戰國晚期到秦朝為背景的電視劇,劇中的很多人物都有歷史原型。但是本人覺得,這劇集至可惜的地方,就是當秦兵圍攻邯鄲之際,沒有提及<信陵君救趙>這個歷史典故

凡有看過電視《皓鑭傳》的,大家都誤以為當年秦國派重兵圍攻趙國邯鄲,形勢危急,全靠李皓鑭巧佈《火牛陣》,還有《火燒籐甲兵》,方解趙國邯鄲之圍。這套片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李皓鑭,皆因為她是主角,在技術上必須對她的聰明才智多加渲染,其實這些情節,都是不史實的。

至於真正「解邯鄲之圍」的大功臣,乃是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十萬援兵趕到,方解邯鄲之圍。可惜《皓鑭傳》遺漏了這一段有情有義的歷史。

 

信陵君簡介

信陵君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魏安釐王時期官至魏國上將軍。信陵君又名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後世亦稱魏公子。

信陵君乃「戰國四公子」之一,其他的還有: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此四君子皆明智而忠信,尊賢而重士,各有門客三千,這是戰國後期所興起的「養士之風」,朝中大臣皆肯為國家招攬人才,以報君恩。

<信陵君救趙>,其實是三、四十年前中文課必修課文,也是中學會考熱門題目之一,可是大部分學生修讀這篇文章時,都不了解秦兵圍攻邯鄲的危急情況,包括本人。直到較早時播出的大型歷史劇集《皓鑭傳》,才知道到當時趙國所面對問題之嚴重,所以《皓鑭傳》也有其貢獻的。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交戰日久,未分勝負,趙國孝成王中了秦國之反間計,在陣前易帥,以一個年青一代的趙括,換走了身經百戰的老將帥廉頗,結果趙軍慘敗,被秦國大將白起,坑趙卒四十多萬人!

其後秦兵圍攻邯鄲,趙國軍情告急,向魏楚兩國求援,若是援兵不到,趙國獨力難支,將危在旦夕!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史籍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大軍壓境,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形勢非常危急。趙國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王和信陵君送信,請求援兵,魏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去救趙。後來怕惹秦怒,又止於路上,通知晉鄙留在鄴紮營駐防,以觀望形勢發展。

且說魏國信陵君與趙國丞相平原君,私交甚督,且屬姻親關系: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因此當他收到趙相平原君之求救信,在公在私都要出手相助。

時魏國雖已出兵,但滯留路中,因為魏王怕惹秦怒,信陵君勸之無效,知道情勢危急,若不發兵,趙國危矣!

他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王畏懼秦國,始終不肯出兵。

他知道魏王出兵救趙無望,又不想看著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自己門客,前往趙國和秦軍死拼。

他的車隊路過夷門時,遇見侯嬴,把情況告知,侯嬴勸阻他說,此去如同丟肥肉予餓虎,全無作用,並向他秘密獻策……教他去找魏王的寵妃如姬幫忙,令如姬從魏王的臥室,盜取晉鄙的虎符。因為信陵君曾遣門客為如姬報殺父之仇,如姬肯定會為他效命。他聽從了侯嬴的計策,前去請求如姬,果然順利盜出兵符。他持符再次向侯嬴辭別,侯嬴又讓他帶大力士朱亥同行,以便晉鄙不交出兵權時,讓朱亥擊殺他。

臨別時侯嬴對信陵君說:

「公子至晉鄙軍之日,北向自剄,以送公子。」

  信陵君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謂未與魏王確認之前,不想交出兵權。此時朱亥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信陵君統領晉鄙的軍隊後,命令士兵道: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歸家,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歸家,獨子一人的,回家贍養父母。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反包圍了進攻邯鄲的秦軍,秦將鄭安平率領二萬人投降,解除了邯鄲之圍。

邯鄲大捷後,魏無忌知道自己盜取魏王的兵符,假傳君令擊殺晉鄙,魏王一定會非常惱怒,所以他讓將領們帶著魏軍返回了魏國,而他和門客留在了趙國,長達十年之久。

 

司馬遷《史記·魏公子列傳》 原文: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爲信陵君。

公子爲人,仁而下士 ……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魏有隱士曰侯贏,年七十,家貧,爲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車騎過之。”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贏爲小人,而以公子爲長者,能下士也。於是罷酒,侯生遂爲上客。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平原君數遺魏王及公子書……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衆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爲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平原君使者於魏魏公子曰:“勝所以自附爲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爲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辨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行過夷門,見侯生……笑曰:“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贏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如姬之慾爲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衆,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欄矢爲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如姬的結局如何?

雖然信陵君成功地竊符救趙,但是留在魏國的如姬,幫助信陵君盜符之後,到底她的下場如何呢?實在令人擔心,可是史記並無記載如姬的下場?

記得五年前,我曾經請教過一位高人,他就是小說週《武俠世界》的前總編輯區景浩老師,他同意我的想法,如姬盜符的下場一定是悲慘的。看哪,連那個在幕後指揮的侯生也要自盡,更何況是親手盜符之人,其罪責是何等重。要知道盜兵符乃是彌天大罪,絕對不是開玩笑的,她在盜符的一刻,就註定是死路一條!

他還告訴我,雖然史書並無記載如姬的下場如何?但在1973年,邵氏公司所拍攝的電影《盜兵符》,如姬是被判問吊的,這樣交代了如姬的下場,甚為

另外,1953年香港長城電影拍攝的《絶代佳人》,由金庸編劇,由古典美人夏夢扮演如姬,描述如姬在灌醉魏王後竊得虎符,使信陵君救了趙國,但事後魏王下令斬殺如姬!如姬的一生跌宕起伏,從悲慘過人的身世,到成為信陵君的門客與之相愛,再到入宮為妃,為了報恩而盜竊兵符,最後壯烈犧牲,全劇充滿了戲劇性和張力。

金庸先生說:

「過去的劇作把信陵君描寫得太理想,已有史家指出不符合歷史觀點,《絶代佳人》的重心則是放在如姬身上,把報父仇與反對秦國的殘暴聯系起來。」

由此可見當年的電影工作者,在故事的取材,是何等用心,所以其廣受好評!

該片於1957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榮譽奬,金庸榮獲文化部編劇金奬章。

 

魏國隱士侯生

信陵君禮而下士,他之所以能夠解邯鄲之圍,全隱士侯生 (侯贏)的出謀劃策,他才是救趙的幕後英雄!     

這證明了信陵君慧眼識英雄,大會賓客,請侯生爲上客,也證明了民間有高人,所謂大隱隱於市,有誰料到,這老人竟有通天本領,在危急關頭發揮重要作用:

他既能洞悉深宮內院的宮廷秘密,又懂得在基層發掘人才,首先教信陵君令如姬從魏王的臥室,盜符救趙!

你會覺得奇怪嗎?他怎知道如姬會甘願冒生命危險,為信陵君盜符救趙呢?要知道兵乃王權之本,盜兵符乃是死罪,比起盜竊金銀財寶的罪責,還要嚴重千百,誰敢為冒險犯難呢!由此可見他的眼光獨到,計算準確,方能下此決定,可謂神機妙算。

他又推薦力士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信陵君遂將兵權,擊秦軍,救邯鄲,估計他是有很廣闊的人脈網絡。最後,他信陵君為知己,甘願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以求完成<信陵君救趙>的天大任務!

另一方面,由此亦可窺見信陵君用人之道,是如何深得民心,受大眾支持,才有人甘心為他賣命,包括侯生、如姬、朱亥、和一班忠肝義膽的門下食客!

 

信陵君身的後評價

信陵君身後,受到許多大梁人民的敬仰,被奉之為神,在大梁有信陵君祠,後改為大相國寺。因信陵君是王族之後,有的後人便改姓王,後人有京兆王氏等。

劉邦早年為遊俠,自青年時仰慕信陵君,他稱帝之後,每經大梁,都祭奠信陵君,命五戶人家為信陵君祭祀與掃墓。

唐朝李白有詩云:

「大梁貴公子,氣蓋蒼梧雲。若無三千客,誰道信陵君?救趙複存魏,英威天下聞。邯鄲能屈節,訪博從毛薛。夷門得隱淪,而與侯生親。」

由此可見,信陵君去千乘之位,而入虎穴,以急朋友之難,是何等的受人尊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