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8日
孟嘗君與雞嗚狗盜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戰國晚期的政治氣候

自從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徒有天下共主的空名,喪失實際約束諸侯的能力,而諸侯的勢力不斷坐大,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局面的開始。

到了戰國時期,爭霸更為激烈。戰國晚期七雄並立,其中以秦國至強大,各諸侯國公子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輓救本國的危局,便竭力網羅人才,招賢纳士,勵精圖治。於是各興起「養士之風」,以增强國力,及擴張國土。其中以「戰國四公子」聞名于世。

此四君子皆明智而忠信,尊賢而重士,各有門客三千,史記所述的戰國四公子,就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戰國四公子的出生年分,列表如下: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乃「戰國四公子」之,  其實,他們差不多都是同一年代的人,但年齡以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最年長,以楚國年春申君黃歇最年輕。四公子之中,部分人之私交甚督,好像平原君的夫人,正是信陵君的姐姐,份屬姻親關系。

孟嘗君也是第一位以養士為國家招攬人才的貴族,令齊國的國力强大起來,據說連秦王亦他三分,日後各國仿效,才興起養士之風。

 

孟嘗君入秦

話說戰國末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是戰國時期的齊國公族,他的父親田嬰是齊國的宰相,田嬰死後,田文就成為齊國的宰相。孟嘗君在戰國時期的名氣很大,幾乎超過了他的君王齊閔王。為什麼他的名聲會如此之大呢?就是因為孟嘗君養有食客三千。

他喜歡招賢纳士,號稱賓客三千,而著名的成語故事“雞嗚狗盜”也與孟嘗君有關。

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秦國大臣們勸秦王說:

「孟嘗君的確賢能,但是留下他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若為秦相,謀劃事情必定是先替齊國打算,而後才考慮秦國,秦國可危矣。」

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罷免了田文的宰相職務。又怕田文回去後,幫助齊國,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並企圖找個藉口殺掉田文。如果你是田文,如何是好呢?


 

雞嗚狗盜的故事

孟嘗君知道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便派人去求她。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 「我有辦法!」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趁著月光之夜,逃過巡邏士兵,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便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可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會跟著叫起來。

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怎麼還沒睡飽,雞就啼了呢?但也只得起來打開城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人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之所以能够脫離險境,全靠帶著一班門下食客,内有雞鳴狗盜之士,在危急關頭發揮作用,才能化險為夷,逃回齊國。

這個會學雞啼的門客,平時本事不大,長相猥瑣,個子不高,聲音尖細,常常為其他食客所嘲笑。但是,田文對待所有的門客,皆一律平等,因此人心歸向。這個門客學雞一叫,全城的雞都跟著叫起來,這樣,守城的以為開城門的時間到了。田文才得逃回齊國,這就是成語「雞鳴狗盜」的來歷,比喻卑下的技能,也會發揮非凡的作用。

由此可見,孟嘗君的門下三千食客,都不是白食白住的,都是忠心耿耿的,起碼肯同他出生入死,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他們都會發揮作用,足以改變主人家的命運,影響到幹一件大事的成功與失敗!

 

《史記·孟嘗君列傳》原文: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曰:「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人或說秦昭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

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馮諼為孟嘗君買「義」

電視劇《皓鑭傳》中所穿插的歷史典故甚多,例如呂不韋免去趙國百姓賦稅而得民心,乃借用齊國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燒毀田租冊之計,以收買民心,此乃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去襯托呂不韋的本領。

為了還原歷史真相,不得不講馮諼買義(又名馮驩買義)的故事:

孟嘗君當上宰相後,封侯於薛國,天下賢人都紛紛前來投奔,一時間門客盈門,孟嘗君來者不拒。

有人推薦一位叫馮諼的門客,孟嘗君問,這個門客有什麼本事?答:沒聽說有什麼本事,但仍然收留了他。

孟嘗君的門客,是按照才能分為三類:一類有肉有車,二類有肉無車,三類無肉無車。馮諼便被分到三等食客一類,過了些日子,孟嘗君問傳舍人:「客人近日如何?」負責人說:「新來的彈劍而歌,唱道『長劍啊,咱們回家吧!吃飯沒有魚。』」孟嘗君便讓馮諼搬到吃飯有魚的舍裏。又過了幾天,孟嘗君又問,負責人答說:「那客人彈著劍唱道『長劍啊,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於是孟嘗君把他安排到了代舍,吃飯有魚,出行有車……此時,孟嘗君的左右屬下都開始厭惡馮諼,認為他貪得無厭。

由於孟嘗君門下食客眾多,每日開銷也很大,於是,就想派人去薛地收債,以及那些租戶的應繳糧款,想到馮諼,就把那些債據和契約都交給了馮諼。

臨行前,馮諼問:

「收完了債,還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嗎?」

孟嘗君說:

「你看家裡還缺少點什麼,你就帶點回來吧。」

馮諼到了薛地後,召集那些欠債和欠租的人,聚在一起,並酒席招待。大家心裡都惶恐不安。馮諼看到有些人,的確也還不起債,乾脆告訴這些欠債的人說,孟嘗君雖為相國,封邑萬戶,但是,為了國家,養了三千食客,開銷也很大,有錢的就還錢,沒錢的只要記住孟嘗君的恩德就行了,並當場在火炭盆中,當著眾人的面,把那些欠條和契約都燒掉,薛地老百姓無不對孟嘗君感恩戴德。

回到齊,孟嘗君問他買了什麼東西?馮諼答道,我為相國買回了「義」,並告訴了自己收債的情況,孟嘗君非常生氣。

就在馮諼為孟嘗君買「義」一年後,孟嘗君因被讒言之毀,被齊湣王罷了官。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失勢的孟嘗君也一樣,三千門客,一夜之間四散而去,只剩下馮諼陪伴孟嘗君,淒涼地離開齊都,回到封地薛地。老百姓聽說孟嘗君要回薛地,都紛紛出迎,孟嘗君離薛地尚有百里,這裡的老百姓就已扶老攜幼在路邊等候了。落難的孟嘗君見此情此景,感動得熱淚盈眶,對馮諼說:

「先生為我買的『義』,今日算見著了!

後世評論

太史公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索隱述贊】靖郭之子,威王之孫。既彊其國,實高其門。好客喜士,見重平原。雞鳴狗盜,魏子、馮暖。如何承睫,薛縣徒存!

本人亦為孟嘗君而賦詩一首:

「齊國王族貴公子,廣招門下三千士,

雞鳴狗盜傳遐邇,馮諼買義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