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
張儀入秦為相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張儀入秦為相》

和氏璧第一次失竊

各位親愛的讀者,上一期介紹的和氏璧,在楚文王時代面世之後,和氏璧被楚國奉為國寶收藏著。此後相隔400年,不知如何由楚國傳到趙國趙惠文王手上?原來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就是「和氏璧不翼而飛」,而嫌疑人正是張儀,枉受無妄之災!

話說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因為宰相昭陽為楚威王大敗越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凱旋回歸,楚威王於是將和氏璧賜予昭陽。昭陽大喜,大宴親朋,好友,門客,並將和氏壁予賓客觀賞,可惜在席散時和氏璧卻不翼而飛,失蹤了,雖多方搜查也毫無下落。

這件國寶的突然被盜,震驚了朝廷內外,楚王下令全國搜尋,但是最終沒有結果。人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張儀,因為張儀當時曾與昭陽一起飲酒,認為他有機會偷竊了和氏璧,並有跟昭陽說:

「張儀貧窮,衣着寒酸,品行卑鄙,是他偷的!」

在昭陽的示意下,門客們一哄而上,把張儀抓到令尹跟前,進行嚴刑拷打,但他死亦仍不肯認,眾人見審問無果,也搜不出證據,昭陽唯有放他走。

臨走的時候,張儀對自己說,他日若能顯貴,必報此仇!

有人譏笑他說:「你可知道相府內門客眾多,謀臣猛將多如牛毛,你只是一個窮書生,憑什麼來報仇雪恨?」

張儀是一個滿懷壯志的窮書生他去了楚國寄於昭陽門下為食客,希望能夠展抱負。當時的他,正是一介書生,兩袖清風,他投到昭陽門下只是為謀發展。由於張儀衣著寒酸,人人都思疑是他盜了那塊的寶璧,也可能是有人妒忌他的才華,因才招忌之故,由此可見,世間上官場的黑暗,張儀就是這樣被人誣蔑、陷害,惹禍上身。亦可見相的門下食客,大都是品流複雜,勾心鬥角,以求上位。

他便咬實牙根,離開楚國,另謀出路,而和氏璧亦下落不明了。

但是沒人料到,這一名窮小子,後來果然發跡起來,做了秦國丞相,為秦惠文王開疆辟土,建立汗馬功勞,風頭一時無兩,將楚國的楚懷王玩弄於股掌之上,而且周游列國,威名顯赫,成為一代名相,影響至大,成為政壇上響噹噹人物,叱吒風雲幾十年。在《孟子》一書中,也紀錄了一段孟子與景春的對話: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史記《張儀列傳》原文: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願?」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

原文大意簡釋:

張儀是魏國貴族後裔,公族支庶子弟,家境清貧,與蘇秦同為鬼谷子學生。張儀學成之後赴楚,成為相國昭陽的門下客。曾與昭陽共飲。後來昭陽在宴會上丟了楚威王所賜的和氏璧,楚相下人認為張儀「儀貧無行」,必是張儀所盜,打了數百下,但張儀死不招認,楚相唯有放了他。張儀回家,其妻對他埋怨道:

「你若是不讀書、不諸侯,怎會受到如此侮辱和苦難?」

張儀卻是無怨無悔,只問妻子:

「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否?」

其妻笑道:「還在。」

張儀說:「這就已經足夠。」

因為他有信心,單憑一張利咀走天下,即可飛黃騰達!

其後張儀赴趙,投靠他的師兄蘇秦,時秦師攻魏,大敗魏軍,蘇秦擔心秦將攻擊他所輔佐的趙國,遂決定用計讓張儀前往秦國。當不得志的張儀抵趙國後,蘇秦卻故意冷淡之。受到刺激的張儀便轉往秦國,但蘇秦暗中派人幫張儀打點一切,以利其晉見秦王,並得信任,在朝中掌握大權。其後張儀得知是蘇秦相助,便誓言在蘇秦相趙之日,絕不攻趙,以報相助之恩。

但一年後,公元前332年,秦國派公孫衍聯合齊魏一起征伐趙國,被趙王責備的蘇秦遂自請前往燕國,說服合燕攻齊,合縱還是被瓦解了。後來秦國重用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史稱「連橫」。被張儀逼走的公孫衍入魏國,原本幫助秦國「連橫」的公孫衍,轉為向魏王鼓吹「合縱」。

詐騙楚懷王

張儀在秦做了相國後,便寫了一封信給當年羞辱他的楚相,向曾經結下仇怨的楚相宣戰。

時楚懷王正聯合韓、魏、趙、齊、燕,建立起了六國會盟,共同抗秦。秦惠文王甚為憂慮,與張儀商量對策後,張儀自告奮勇,前往楚國游說。

張儀對楚懷王說:

「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絶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貪心,便欣然接受,下定決心與齊國斷交。

然而,楚國與齊國絶交,六國會盟解散後,楚國則被孤立。楚王派出使者索要土地時,張儀則裝傻道:

「臣有奉邑六里,以獻大王,未聞六百里!」

公元312(楚懷王十七年),楚懷王貪圖小利而違背縱約,與齊斷交而與秦結盟,發現被秦國說客張儀欺騙後大怒,數次發兵進攻秦國,但均失敗。楚國沒了齊國作為盟友,楚軍被秦軍痛擊而大敗,秦大勝,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亦設置漢中郡。楚懷王十八年(公元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與張儀有隙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轍,只好回到祖國魏國,並於一年後去世。

關於張儀的事跡,可以說家喻戶曉。他憑如簧之舌,和過人的膽識,開創了與蘇秦"合縱"理念相對應的"連橫"學說,主張"以橫破縱"。張儀主張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瓦解蘇秦所建立的六國抗秦聯盟。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張儀:

「三晉多權變之士……夫張儀之行事甚於蘇秦,……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他認為張儀所作所為超過蘇秦。

張儀縱橫於戰國中期的外交舞台二十餘年,聲名顯赫,除了孟子的弟子景春對他的稱頌,還有人為他寫了一副對聯:

「 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

他憑藉一張嘴,口吐蓮花,輕啟唇齒,就能操 縱一個國家的生死。巧舌如簧,縱橫家的嘴,就是戰國時期最厲害的武器!

 

考古學上的新發現及所衍生的問題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經過專家考證: 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與張儀的連橫同時對峙的可能為公孫衍(即犀首)的合縱,而非蘇秦的合縱;蘇秦亦未用計入張儀於秦,這些都不同於《史記》所言。

根據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比對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張儀,發現有幾個值得我們思考知和探討的問題:

1/張儀和蘇秦,並不是同一年代的人,估計張儀比蘇秦年長約20-30歲,所以兩人不可能是同窗(請看年表)

2/既然張儀是經過多番轉折,經過某人從後面的刻意安排,才能夠到秦國為官。那麼,可能是一個政治集團式的運作?

3/如果史記所記一切屬實,那麼張儀落魄時,前往趙國所投靠的,不是蘇秦的話,有可能是鬼谷子的另外一個門生,因為當時的蘇秦的年紀尚小。

4/那塊和氏璧,在宴會中不翼而飛,此後相隔五十年(請看年表),輾轉去到趙國,流到王宮太監繆賢的手上,再交給趙惠文王。可以想象,楚國宰相昭陽的食客當中,可能還有一個小偷集團潛伏在裏面!

 

政治集團的推論

鬼谷子的學生孫臏、龐涓,早在張儀之前,已經名揚天下。鬼谷子可能還有其他學生,可以政壇上互助合作。在孫臏、龐涓之後,鬼谷子的門生,經過了數十年累積,人脈關係廣闊,應該已經組成一個龐大的鬼谷子集團,可以左右朝廷的決策,所以張儀才能夠得到秦惠文王的賞,登上相國之位。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描述,可能已經成為官場上的習慣,當時上流社會的常態。

今日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已將政治集團,在政壇上合法化了。由此亦可從史記的描述中,窺視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智慧。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切盡在人事,無論你有多大的本領,也不能孤芳自賞,否則只有孤立無援。要成大事,除非得遇貴人扶持,或靠有緣人的推薦,或遇恩師提攜,才能創造奇蹟。

簡言之,一個偉人的誕生,不會是無端端的,背後還有很多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

試想想,一個窮小子,能夠在一兩年間冒起來,在朝廷做官,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書中描述,背後有人相助,可能是當時官場上的一個寫照。如此推論,較為合理。

其實不但官場如是,由古至今,包括工商界、軍政界、學術界、娛樂影視……皆是如此。

最後,本人亦為張儀先生而賦詩四首:

其一

昭陽亡其璧,門客受笞刑,入秦為相國,史冊留芳名!

其二:

在楚慘遭殃,赴秦即顯掦,學子,蘇秦是同窗!

其三:

楚相陷其罪,誓必報此仇,一朝當秦相,楚王開始愁!

其四:

憑三寸之舌,秦惠王開疆辟土,大展宏圖;

贈六百里地,令楚懷王神魂顛倒,陷入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