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
孫武和孫臏的爭議
有人問《孫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孫武、還是孫臏呢?這個問題,千百年來都有人在爭拗。有人說他倆是同一個人,也有人說他倆是不同年代的人。這到底這是怎一回事呢?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在司馬遷的太史公序,有這樣的記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其中幾句:「孫子髕腳,兵法修列……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即是說,《孫子兵法》乃是孫臏所作。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又有這樣的記載:
「臏生阿鄄之閒,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根據這樣的說法,孫武與孫臏分明是兩個人,《史記》前後的講法有矛盾!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自唐代以來,凡學兵法的,讀書的,只知有《孫子兵法》,從來沒有人見過《孫臏兵法》,所以對孫臏的存在成疑。因此之故,許多私塾(卜卜齋先生),甚至古文學家,千百年來都一直在爭拗!
自兩宋以來,學者對於孫武和孫臏二人的質疑有三種觀點:
認為他們二人為同一人,武為名,臏為綽號;
有人認為孫武即伍子胥;
甚至說孫臏為伍子胥的後代,可謂眾說紛紜!
不過,以上三種觀點,隨著1972年銀雀山漢墓的發現,因為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出土而得以否定,才解開這個千年之謎,而孫臏乃是孫武的後裔,兩者人在時間上相距一百多年!
由於上一期已經介紹過孫臏,今期的主力是介紹孫武和他的孫子兵法。
孫武的生平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又名孫武子,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著名軍事家、兵書《孫子兵法》作者,後人尊稱為孫子、兵聖、東方兵聖,在山東、蘇州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兵聖廟。他出身於齊國世族田氏之後,年少時已經鑽研古代軍事典籍,包括黃帝的作戰經驗、姜太公兵法、管仲的用兵策略。
公元前517年,孫武因不堪齊國攻爭頻仍,於是離開故鄉,南下吳國,並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自此成為莫逆之交。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即位,孫武意識到他是有為之君,因此便在公元前512年,請伍子胥引薦,獻上其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閱後大為賞識,但因孫武只是一介草民,對他的能力成疑?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當孫武面見吳王闔閭時,吳王要他即場展現其練兵之法,挑選了百多名宮女接受孫武的軍訓,並由兩名愛妃負責卒長之職。剛開始,縱使孫武再三表明受軍訓時會執行軍法,但眾宮女皆嬌生慣養,而兩名吳王愛妃都是恃寵生驕,不肯聽從孫武的號令,孫武唯有執行軍法,將吳王的兩名愛妃斬首,以立軍威,連吳王亦沒辦法阻止。此刻,眾宮女便一改嬌態,即時嚴肅起來,對軍令絕對服從,操練得氣勢如虹。吳王雖然因為孫武斬殺其愛妃而生氣,但亦知道孫武治兵之嚴,要軍令如山,必要先立軍威。所以他認為犧牲兩名愛妃,去換取一位軍事奇才也是值得的,因此便拜孫武為上將軍。
大破楚軍
公元前512年,孫武剛任將軍,便助吳王消滅楚國的兩個保護國:鐘吾國及徐國,吳王想乘勝進攻楚國,但孫武制止,認為吳軍已疲憊,不宜再戰,於是吳王引兵回國,由此可看出孫武的冷靜思考。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而不進攻,使楚軍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楚國進犯吳國的保護國蔡國,蔡國求救於吳,唐國也憤怒於楚國的蠻橫,幫助吳國進攻楚國。吳王傾全國之力,闔閭親率其弟夫概、伍子胥、孫武和伯嚭等統率三萬吳軍奇襲楚國。孫武認為兵貴神速,所以率領三千精兵,採取迂迴戰略,避實擊虛,在蔡、唐兩國協助下,奪下了楚國北部三個險隘,進抵漢水東岸。
此時楚昭王大驚,派出囊瓦、沈尹戍等人率兵抵抗吳軍。孫武見楚軍渡過漢水來攻,便佯裝後退,退到大別山,楚軍在吳軍後退時連戰數場,皆敗,楚軍士氣不斷下降,疲憊不堪。
孫武見楚軍陷於被動,於柏舉與楚軍決戰,闔閭之弟夫概進諫:「囊瓦不受楚人支持,楚軍必不願死戰到底,不如先以小部隊進攻,使楚軍潰亂,再投入主力攻擊,必定大勝。」夫概就領五千士兵進攻楚軍,楚軍果然潰亂,闔閭就投入主力攻擊,楚軍潰敗,囊瓦逃奔鄭國。吳軍發動戰略追擊,於柏舉西南重創楚軍殘部。再追,大破囊瓦軍殘部。吳軍再與回救的沈尹戍部隊交戰,激烈戰鬥後楚軍大敗,沈尹戍傷重而死。其後吳軍於麥城之戰再大敗楚軍,至此吳軍五戰五勝,企圖消滅楚國,吳軍於柏舉之戰十日後攻陷郢都。吳軍攻陷郢都後屠城,楚國軍民死傷十萬以上,楚昭王逃奔至隨國。孫武以三萬吳軍大敗二十萬楚軍,於是一戰成名,震驚中原諸國。
其後楚大夫申包胥求救於秦,秦哀公派出五百乘兵車攻打吳軍,秦楚聯軍擊敗吳軍,吳國本土又發生內亂,吳軍就被逼返回吳國,楚國才免於滅國之難。
孫武助吳稱霸
吳國後來因秦國干預,及越國偷襲,而被逼由楚國撤軍,但是已使楚國元氣大傷,不能威脅吳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不聽孫武勸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結果被其大敗,並氣憤病死。孫武及伍子胥幫助闔閭之子夫差治國練兵,並助夫差成功大敗勾踐,報仇雪恨。而其後夫差北上稱霸,於黃池大會諸侯,亦是因為孫武令士兵訓練有素的成果。
孫武的晚年
雖然孫武助吳國稱霸,但吳王夫差在稱霸後卻開始變得驕傲,並將伍子胥殺死。《越絕書》載:“巫門外大塚,吳王客、齊孫武塚也。去縣十裏,善為兵法”。《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載:“臣觀吳王,為數戰伐,士卒不息,大臣內引(引退的意思),讒人益眾”史書中對孫武的後期生活並無記載,後人對孫武晚年的說法有多種,一說為孫武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退隱江湖,隱居於吳國都城姑蘇城郊的穹窿山,以務農為樂,並在此時著寫《孫子兵法》,成了曠世巨著,被尊為世界第一兵書、兵學聖典、兵學經典之首,被定為武學的教範。另一種說法為孫武在伍子胥被殺後不久,亦被吳王處死。
孫武之子孫明,被吳王封為富春侯,是為富春孫氏之始。大約七百年後,三國時代的東吳孫氏家族,孫堅、孫權等人,就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兵法的出土
不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漢書·藝文志》兵家權謀論著中記載,孫臏著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但《孫臏兵法》自《隋書·經籍志》之後,便不見於歷代正史文獻著錄,失傳近1700年,造成歷史上諸多誤會,也對孫武、孫臏其人及其著作的質疑。
1972年,在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西漢前期兩座墓葬的發現,因為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竹簡本,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也改變了學術界的認識。經過專家整理後,分上下兩編共三十一篇,但有些字跡不清。學術界認為:上編是在孫臏著作和言論的基礎上,再由其弟子輯錄整理而成;下編在內容上雖與上編類似,但在編撰體例上存在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
據了解,兩座漢墓中共出土竹簡7500餘枚,不僅其數量實屬罕見,而且保存完好。其中一號墓竹簡內容有《孫子兵法》十三篇和孫子佚文五篇、《孫臏兵法》十六篇、《尉繚子》五篇、《六韜》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政論兵文章五十篇及陰陽、時令、占侯之類十二篇。更為難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現在還有傳本的古書,而且大部分為佚書。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譜。這批竹簡的出土對於我國軍事史、文字學、古音訓、古簡冊製度及古代歷法的研究,均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此外,還有陶器、漆器、銅器、慄子、核桃等98件隨葬品出土。據考證,兩墓均為西漢早期墓葬,從出土大批兵書,而未有兵器的情況來看,可以推斷墓主是位與軍事方面有關的文官,且酷愛兵法。
兩部兵法竹簡的出土,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從而澄清千餘年來關於孫武與孫臏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就此歷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分別是春秋、戰國時代人。孫臏乃孫武之後世子孫,各有兵法相傳,千年聚訟,一朝得釋。對於兩部兵法的關系:《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系,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一方面成“一家之言”,合“孫氏之道”;另一方面後者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被世界推崇為“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和“東方兵家鼻祖”,尊為智慧之源,制勝之寶。現已譯成幾十種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國家先後把其定為軍事學院的必修課。海灣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人手一冊。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學思想及辯證關系已遠遠超過了軍事範疇,已被廣泛用於商業競爭、外交謀略、體育比賽,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孫臏兵法》的篇目及主要內容:破魏軍,擒龐涓;見威王,答威王問;田忌問壘;八陣;殺士;勢備;兵情;強兵;月戰;五教法;十陣法。
孫武與孫臏的關係
經過專家考證,孫臏是孫武的五世孫。孫武于春秋末期出奔吳國,有子三人,孫馳、孫明和孫敵。次子孫明有子孫順,孫順有子孫機,孫機有子孫操,孫操即為孫臏之父。
世系表排序:孫武→孫明→孫順→孫機→孫操→孫臏。
若從客觀分析及套用現代軍事術語來說,孫臏在戰略上的致勝之道,就是打心理戰,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取向,再加上地形戰,突擊戰……殺他一個操手不及。孫臏已經將《孫子兵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打地形戰,心理戰。估計孫臏曾經遊歷過全國的名山大川,對各處地形特色很有心得,例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如果他在行軍時,未掌握地形的特點,找不到藏兵之處,及突擊路線,那麼,他所用之計策,《圍魏救趙》及《以逸待勞》……是難以發揮作用的。他又在「馬陵之戰」中,用《添兵減竈》之計,向人示之以弱,請君入甕,誘敵深入,然後加以痛擊!但是要引人入局,必須要有藏兵之地,令對方探子也不能察覺!
由此可見,孫臏是一個心水清的人,能洞悉對方主帥的心理,掌握他的動向,才能夠穩操勝券。結果令龐涓所帶的魏軍誤闖陣地,被齊國軍打個落花流水,狼狽不堪!好像三國時代的名將鄧艾,也是一個擅長打地形戰的高手,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澤,總是思考籌劃軍隊紮營的地方,去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所以鄧艾帶領魏軍攻蜀時,曉得「偷度陰平」,攻破蜀漢防線,協助曹魏統一天下!
孫武與孫臏的墓址
蘇州是孫武的第二故鄉和成名之地,更是孫武的歸隱終老之地。據《越絶書》《皇覽》《輿地紀勝》《天下名勝誌》及《吳縣誌》等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孫武墓位於相城區元和街道。2014年12月,國家為孫武墓開工建設孫武紀念園,現已公開與遊人憑弔。孫臏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箕山鎮孫花園村東北。1990年,在此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億城寺的墓碑一塊,上刻有「臏墓址深邃」,經考證確定孫臏墓址在此。經孫氏族人重建,孫臏墓佔地六百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徑4米,封土高3米,立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最後,本人亦為兵法家孫武子而賦詩一首:
得逢知已伍子胥,獻上兵書見闔閭,
吳宮演練斬妃子,吳王惜才不怪罪!
下期介紹《伍子胥一夜白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