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三軍先生 香港知名的謎語專家,有 "謎語大王" 稱号,曾於許多不同的場合主持燈謎大會,如:<華員會就職典禮>、<辛亥革命百週年紀念>、<文娛會春茗>、<蓬瀛仙館春節聯歡>、<第一屆孔子學會成立典禮>、<少年警訊新春團拜>、<孔教學院敬老賀新春>等等活動等。童先生也是一位業餘作家,作品有包括: 包公奇案系列之《紫玉盃》 和《神農教》,此兩部中篇小說是特意借包公奇案介紹指紋破案的作品。其他作品尚有《軍裝警員瘦骨仙的艷遇》,短篇小說:《千禧年警察故事》。童先生對文化歷史有相當修養,今趟為本會撰寫生活達人的文化歷史專欄,以其生動文筆,獨特的見解,肯定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樂趣,是值得我們去欣賞的。 |
各位親愛的讀者,在上一期介紹《孫子兵法》的時候,已經提過伍子胥這個名字:當孫武離開齊國故鄉,南下吳國,並在吳國結識了因避難而來的伍子胥,從此成為莫逆之交。
其後孫武全靠伍子胥的推薦,孫武才有機會面見吳王,在吳宮演練,深得吳國王的賞識,才得以施展兵法家的抱負。
即是說,伍子胥是孫武的伯樂,如果沒有伍子胥,就不會有一代兵法家孫武的出現了!
當然,伍子胥之所以能夠推薦孫武,他本身也是一個兵法家,也著有兵書(但已失傳) ,所以他能夠得到吳王闔閭的重用。原來伍子胥這個人是毫不簡單的,他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名將,非常英勇善戰,曾經為吳王闔閭打江山,建立汗馬功勞。
伍子胥的一生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粵音:雲),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當年伍子胥家遭滅禍,幾經艱苦,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建,本來可以安安心心在楚國享樂。不料,太子被奸人費無忌所誣陷,伍奢也受到了牽連。楚平王七年,伍奢被監禁時,楚平王要召見伍子胥及其兄伍尚,否則便殺伍奢。伍子胥料到這是楚王與奸臣費無忌的詭計,勸兄長伍尚勿往,要留有用之身為父報仇,可惜伍尚不忍父親被害,明知道死,依對伍子胥說:
「汝之才智比我高,我願為父而死,汝可為父報仇!」
結果,伍尚就和伍奢,果然被楚平王一起處決。
伍子胥便攜同楚太子建之子勝,一起逃奔他國,一路被楚兵追殺。途中過陳國,從這裡出了昭關,便是大河,借水路可以直通吳國。然而,此關被右司馬遠越領兵把守,昭關有圖通緝二人,很難過昭關。幸伍子胥命不該絶,在萬分危難之際遇到了東皋公。《東周列國志》有記載東皋公、皇甫訥幫助伍子胥過昭關的經過……
一夜白髮的典故
話說伍子胥與公子勝兩人,碾轉到了離昭關六十里路的一座小山下,欲出昭關至吳國,而昭關守衛正在通緝他們,兩人只好徒步逃亡。幸好遇見東皋公,收留了他們。
東皋公是名醫扁鵲的弟子,他從懸賞令上的圖像中認出了伍子胥,因為同情伍子胥的遭遇,所以決定幫助他們,把二人帶進自己的居所,一連七日,卻不談過關之事。伍子胥實在熬不住,急切地對皋公說:
「我有大仇要報,度日如年,這幾天耽擱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樣,先生還有什麼辦法呢? 」
東皋公說:
「我已經為你們籌劃了可行之計,只是要等一個人來才行。」
伍子胥猶豫不決,晚上,寢不能寐:他想告別皋公而去,又擔心過不了關,反而惹禍。若是不走,不知還要等多久?如此翻來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復起,繞屋而轉,不覺捱到天亮。東皋公一見他,大驚道:
「怎麼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 」
伍子胥一照鏡子,果然頭髮全白了,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
「我的計策成了!幾日前,我已派人請我的朋友皇甫訥來,他跟你長得像,我想讓他與你換位,以蒙混過關。你今天頭髮白了,不用化妝,別人也認不出你,就更容易過關了。 」
當天,皇甫訥如期到達。由於伍子胥與皇甫訥相貌相似,所以皋公把皇甫訥扮成伍子胥模樣,而伍子胥和公子勝裝扮成僕人,四人一路前往昭關。守關吏遠遠看見皇甫訥,以為是伍子胥來了,傳令所有官兵全力緝拿。伍子胥二人趁亂過了昭關,待官兵最後查核皇甫訥時,才發現抓錯了。加上東皋公又與守關長官遠越要好,於是,此事安然過去。
以上就是成語故事「一夜白髮」的來由。
揭開成語「一夜白髮」之謎
有人問:「一夜白髮」有否可能?有科學根據嗎?
根據專家研究:人的精神壓力,與頭髮有關聯的。壓力大會令細胞及黑色素功能下降,導致白髮生,所以操心的人容易長白髮。例如當一個人長期處於抑鬱、緊張、焦慮等狀態下,身體腎上腺就會產生異常的分泌,從而加快身體各種器官的衰老。
伍子胥的身世坎坷,他在生死關頭焦慮了整個晚上,內心忐忑不安,所以「一夜白髮」是有可能發生的。
據我瞭解,伍子胥所受的心理壓力,並不止一個晚上。他在朋友家中住了七夜,就有七日七夜的煎熬,加上在道路上奔波了幾天,足足有十天時間的焦慮不安。而令他承受最大壓力的,就是最後的那一天……
肯收留他暫住的新朋友,到底是友是敵?為什麼連續七天都沒有提及出關之事呢?這個人會否出賣他呢?這是最關鍵的問題,也是令他最擔憂的。以上種種,都會對他在精神上增加無比的壓力!
當時他內心的焦慮,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波動,所承受的壓力,及產生的恐怖氣氛,是難以估計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令他產生焦慮,以為是楚軍殺到,可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伍子胥經過十天時間的煎熬,相信頭髮尾的白髮已經生長出來了,即使不是滿頭白髮,起碼部分已經白了。除了頭髮變白,估計他的面容也變得比以前蒼老,憔悴。
所以「一夜白髮」這句成語,不能夠單單按字面解,不能解作「在一夜之間便變得滿頭白髮」。應該解作:「一個人在壓力之下,在短短幾天時間之內,便令人變得蒼老!」
或者可以參考另外一句成語「一飯千金」,其實韓信落難時受漂母之恩,絶對不止一餐飯,應該吃了很多餐飯。無論如何,韓信能以千兩黃金,去報答一個漂母,如此「知恩報德」之行為,是值得我們表揚的。
逃避追兵 得遇老漁夫
且說伍子胥出了昭關,怕有追兵趕來,急忙往前奔跑,但遇到大江攔住了去路。正在着急之際,幸有老漁夫划著小船把他渡過江。過了江後,伍子胥感激,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
「此乃楚王賜我祖父之寶劍,值一百金,聊表心意。」
老漁夫回答:
「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米糧為賞金,並封告發者為大夫。我不貪圖賞金和爵位,怎麼還會貪圖你的寶劍呢?」
伍子胥聽了,感激涕零,再三拜謝。他逃出楚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不久便抱病。此時盤纏用盡,只好拖着病軀,沿路乞討維生。
吳宮兵變
當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被王吳王僚引為重臣,伍子胥游說他伐楚的好處,不聽。後來伍子胥動悉吳王僚的堂兄弟公子光(闔閭)有遠謀,故辭官轉去投靠公子光,並推薦大刺客專諸給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4月,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甲士,並準備了酒席宴請吳王僚。吳王僚派兵警備,軍隊由王宮一直到公子光的家,公子光家的門戶都是吳王僚的親信,左右立著,手持長鈹。酒過數旬後,公子光偽稱腳有毛病,到地下室休息。公子光讓專諸將匕首放進烤魚的肚子裏,然後把魚進獻上去。到吳王僚跟前,專諸掰開魚,趁勢用匕首刺殺吳王僚,吳王僚當場死亡,吳王僚身邊的衛兵便殺死專諸,繼而擾亂,公子光立刻派甲士殺盡吳王僚的人,自立為王。公子光在吳宮發動兵變成功後,便自立為王,是為吳王闔閭,封伍子胥,及專諸的兒子以為上卿。
至於那一把刺客用過的匕首,乃是聞名天下的「魚腸劍」,是著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造的五把寶劍之一。當政變成功後,吳王將「魚腸劍」封存,永不再用。
發展水師 大敗楚軍
伍子胥更引薦名將孫武給闔閭,吳國軍隊在孫武及伍子胥經營下,發展當時最先進的舟師(海軍)及水陸兩棲作戰步隊。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孫武以及伍子胥大舉攻楚,五戰大敗楚軍,最後攻陷楚國郢都,當時楚平王已死,其子楚昭王在吳軍攻入郢都前及時逃離,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將楚平王屍骨從墳墓中挖出,鞭屍數百,以報父兄之仇。
後來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在秦國宮門跪足七日七夜,給果感動秦哀公派兵援楚。吳王闔閭見一時無法吞併楚國,就將郢都搶掠一空後撤兵回國,而稱霸南方二百年的楚國,因此失去南方霸主地位,吳國雖沒有正式稱霸,但破楚後已儼如南方霸主。
在吳伐楚時,在吳國南方的越國乘機攻吳,因為越國在楚國的協助下,開始走向文明。
公元前497年,吳王闔閭不滿越國攻吳,親領大軍攻越,但當時勾踐派三百死士在吳軍陣前自刎,趁吳軍分神而大舉進攻,結果吳軍大敗,吳王闔閭受傷而死。
輔佐夫差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時中箭,闔閭傷腳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託伍氏為輔政大臣,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夫差繼位後兩年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投降,勾踐與范蠡入吳為奴,越國成為吳國的附庸傀儡。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抗越」的主張,不久,勾踐被夫差釋放回越國。
夫差平越後,開始放眼中原。欲取代在北方長期稱霸的晉國。因為在齊晉兩國衰落時,正好是吳國北上爭霸的大好機會。
吳國曾經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吳國最先北伐魯國,在公元前484年打敗齊國,當夫差因勝利而高興時,伍子胥卻指夫差對越國疏於防範,令夫差十分不滿,夫差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又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便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以夫差所贈之劍憤恨自刎,並留下遺言,吩咐家人在他死後把他雙眼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着越國軍隊滅亡吳國。吳王夫差聞之極怒,把伍子胥的屍首用裹於鴟夷革之中並拋棄於錢塘江。
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偷襲后後所滅……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領大軍前往在齊國境內的黃池大會諸侯,並在盟會中列戰陣嚇退晉軍。此時,越王勾踐乘姑蘇防務空虛,舉全國之兵攻陷姑蘇,殺太子友。消息傳到遠在黃池的夫差,夫差被求成為霸主而封鎖消息,直至完成會盟成為霸主後,才迅速南下救援,戰爭持續九年,直至公元前473年吳軍被越軍打敗,越國滅吳,夫差自殺。
伍子胥的貢獻
伍子胥構築了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城,周長47里的大城周長10里的內城姑蘇古城。新都包括大小兩城。“闔閭大城”周長近20公里,地點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作為衛城的“闔閭小城”, 周長也有近4公里,在太湖北岸,今江蘇省無錫、常州兩市交界處。
伍子胥對蘇州的水利建設也作出了巨大貢獻,率眾開挖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胥江的出現,既避免了吳地的水患,又便利了當地的漕運和灌溉,對當地百姓的生計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而胥江通航在當時意義重大,吳國的舟師可直接出現在安徽蕪湖市附近的大江。據說當年吳國六萬水軍,由太湖出發沿著胥溪悄悄西進,突然出現在巢湖楚軍面前,結果五戰五捷,攻破楚都郢。
後世為了紀念伍子胥,當年被吳王夫差賜死後馬革裹屍拋入江中,民眾把入江所在地, 名為「胥口」,當地百姓撈起予以厚葬,為了紀念他,自發建造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廟,並把伍子胥率領開挖的運河命名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為「胥山」,瀕臨的太湖命名為「胥湖」。
民間傳說
由於伍子胥屍沈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早約二百年,有些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划龍舟與食粽子,初期是與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關於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雖然大多數國人都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江蘇吳中(蘇州)人仍舊相信,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關於端午的起源說,一直都有人爭議。
評價
西漢司馬遷於史記中對伍子胥的評價頗高:「怨毒之於人甚矣哉……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他雖然對伍子胥破楚時的所為不滿,但認為伍子胥是不拘小節的烈丈夫,能忍受屈辱,患難時敢於沿道乞食,最終為父兄報仇雪恨,成就不朽之名。這應也是司馬遷因李陵案受宮刑,為繼先人之志,完成《史記》之作,隱忍偷生,藉評伍子胥紓一己胸臆。
最後,本人亦為一代名將伍子胥而賦詩七首:
其一:
推薦孫子為大將,力助吳王三十年,
曾經逃命離楚界,一夜白髮有誰憐!
其二:
吳王登位擁戴者,孫武練兵舉薦人,
昭關一夜滿頭白,漁父義載值千金!
其三:
力助闔閭建水軍,一生忠烈兩朝臣,
造就夫差成霸業, 竟被裹革江底沉!
其四:
老將官拜吳國相,手握兵權幾十年,
猶記當初過昭關,一夜白髮誰可憐!
其五:
挖溝開渠利民生,千年水道古猶新,
蘇州每年端午節,不祭屈原祭將軍!
其六:
一片忠心為吳國,南征北戰幾十年,
夫差贈劍逼自刎,沉屍江底有誰憐!
其七:
協助闔閭建水軍,兩朝元老一代臣,
造就夫差成霸業,胥江水利傳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