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講 ─ 晚晴溝通技巧
讀者來信
我丈夫最近被診斷患上晚期疾病,醫生估計他只剩下三個月命,我和兒子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都難以接受。我現在每天都會到醫院探望他兩次,每次會為他帶些湯水或喜歡的食物,又或是跟他閒聊一會。其實,每當我看見他時,內心卻感到十分矛盾,既想問他有沒有未完的心願和有關後事的安排等,但又怕他難受。在這段有限的日子,我只想多陪伴著他,就算辛苦我也不怕,只怕捨不得他,但又不知道自己此時此刻可以做些什麼或說些什麼。丈夫一向沈默寡言,我從不知道他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我只知道他經已時日無多,真的很想與他多點溝通,好讓我知道他的心願,我該怎樣做呢? - 陳太
臨床心理學家回覆
陳太,了解你照顧患上晚期疾病的丈夫實在很不容易,無論如何辛苦,你也堅持每天到醫院陪伴他、照顧他,可見你已耗上不少體力和心力。首先,你必須好好照顧自己,所以你要儘量能維持健康生活模式,即:充足睡眠、均衡飲食、適量的體能活動及社交生活。另外,你亦需要尋求其他親人的支援,你可與兒子和其他親友商量輪流陪伴丈夫,令你有空間和時間去休息,好讓你在丈夫有限的日子裡更能好好照顧他。
來信中,你提及希望與丈夫在晚晴時多溝通,渴望把握最後的機會,跟他有更深的交流,這是非常難得的。其實,中國人的言行表現一般較為含蓄,即使面對親密的伴侶亦不輕易表達內心感受。在病人晚期甚至臨終之際,家屬往往不懂得如何溝通,以致錯失最後寶貴的相聚時間,還可能以致遺憾。在這關鍵時刻,溝通不僅讓病人表達自己的心願,還可以與醫護人員及家屬商討日後的醫療及照顧方向,好讓病者和家人心安家寧,達致「去者善終、留者善別」。為此,我與你分享以下一些溝通技巧:
1. 合適時機
患者可能對死亡有所避諱,若家人直接談論死亡,可能會引起患者不安,甚至抗拒或逃避。家人宜選擇合適的時機,例如在患者見醫生後、病情轉差或轉往紓緩病房時談論。環境方面,家人宜安排一個寧靜的環境,一方面可減少外界干擾,另一方面可保障私隱
2. 溝通要點
溝通時,家人宜全神貫注、細心和耐心地聆聽患者,保持適當的眼神接觸,簡單而直接地詢問患者的心願、意向和擔憂,例如:
「面對現時的情況,你有什麼心願或想法?」
「你所重視的是什麼?」
「而你的憂慮又是什麼?」
當患者說話時,家人可輕輕點頭以表肯定及尊重。家人亦可以將患者的說話記錄下來,以作日後參考。最後,家人可以感謝病人的分享及信任,例如說:「我聽到你的說話了,多謝你與我分享,我認為你很勇敢面對疾病,並已經儘力生活。」
3. 接納尊重
若家人已嘗試主動與患者對談生死,惟患者不願討論,家人亦不宜勉強,應尊重患者的意願,或靜待另一時機再次嘗試。若患者願意談論,家人宜持開放的態度,尊重患者並包容患者的意向和選擇,包括其宗教信仰及價值觀。若在討論時察覺彼此意見出現分歧時,家人宜諒解病人的背景、人生經歷及背後的想法,切忌過早批評或給予太多建議。另外,對談生死時可能會牽動一些與疾病及死亡相關的情緒,如預期的哀傷、焦慮等情緒,這些情緒都屬正常的反應,我們宜彼此接納與支持。
4. 情感交流
在可行的情況下,家人宜儘量滿足患者的心願,例如拍攝全家幅、補拍結婚相、品嚐一些喜歡的食物、相約親友見面等。另外,家人可為晚期病人多製造珍貴愉快的回憶,例如與病人一起看看昔日的相片,為他按摩、握著他的手、搭著膊頭或來一個擁抱。在得到患者同意下,家人亦可以多拍照或拍攝短片,以保存美好的相處時光,並將相片放於當眼地方營造溫馨氣氛。若病人希望平靜地渡過僅餘的日子,我們應給予適當的空間,在身邊默默地陪伴便可。如果患者本身有信仰,我們可以陪伴他參與相關的宗教活動,例如崇拜、彌撒或念經,讓他獲得慰藉與盼望。
臨屆晚晴階段,家人可以運用「四道」向患者留下情深的說話。「四道」即是:
• 道謝 ─ 例如「多謝你多年來辛勞工作及照顧家庭。」
• 道歉 ─ 例如「對不起,我經常發脾氣令你難受。」
• 道愛 ─ 例如「我愛你。」
• 道別 ─ 例如「你可以安心地走,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再見。」
盼望你能在這段時間與丈夫共渡難關,藉著以上的晚晴溝通技巧送上最後的祝福及道別。珍重!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