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
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攜手走出情緒的幽谷

關注長者精神健康 攜手走出情緒的幽谷


「我已經很久沒有試過無牽無掛,一覺睡到大天光的感覺了。現在雖然不是晚晚都能夠熟睡,但已經較以前好得多了。」

說這番話的是70歲的麗芳,看著她那久違了的微笑,實在很難想像她與臨床心理學家初次見面時便忍不住流下眼淚的情況。

麗芳於10年前退休,退休前在學校當文職的工作。她有三名子女,全部都已成家立室,一家人的關係也不錯。平時麗芳會和丈夫一起做晨運,然後跟朋友飲早茶,買餸後便回家做家務,有時還會到附近的長者中心學非洲鼓或做義工,生活安穩。

 

不過大約一年前,麗芳的情緒開始轉差。                                                                                             

「我起初也不以為然,只是晚上睡得不好,有時飯也不想吃,胸口間中有點鬱悶的感覺。怎料再過一陣子,我甚至連去晨運也提不起勁,更不想見人。而且經常很緊張,整天不是在擔心這就是擔心那,又容易發脾氣。有時會無緣無故大哭一場,還曾經想過不如死掉算了。丈夫和子女見我這樣子,便勸我去看醫生,之後再轉介見你。」麗芳跟臨床心理學家回憶起這段往事,好像仍然心有餘悸。經評估後,麗芳被診斷患上廣泛焦慮及抑鬱症,而她也是眾多有情緒病患長者的其中一人。

 

長者精神健康值得關注

長者最普遍的情緒問題是焦慮和抑鬱。一項本地研究發現,在66-75歲的長者中,每9名便約有一名人士患有焦慮抑鬱等的情緒問題,另外分別大概5.5%有廣泛焦慮症狀和4.7%有抑鬱症狀。抑鬱症是自殺的其中一個高危因素,儘管香港長者的自殺數字近年有下降趨勢,但它依然較其他的年齡組別高,故此,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長者的精神健康。

廣泛焦慮症及抑鬱症的症狀:

廣泛焦慮的症狀

抑鬱的症狀

過度焦慮及擔憂

情緒低落、沮喪或感到絕望

不能控制憂慮

失去興趣

感到緊張、不安

食慾及體重改變

容易感到疲累

睡眠失調

不能集中精神

覺得疲倦及缺乏活力

暴躁、易怒

坐立不安或動作緩慢

肌肉繃緊

善忘、難以集中精神或作出決定

睡眠失調

覺得自己沒有用或過分內疚

 

有自殺傾向


為甚麼長者會有情緒病?

麗芳也察覺自己有不少以上的症狀,但她起初還是搞不清楚為甚麼自己會患上情緒病:「我又不需要『憂柴憂米』,家人對我也不錯,我想我的生活已經較其他人好,為何我的情緒會變得焦慮和抑鬱?」           

其實,晚年的各種轉變是誘發長者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當中包括身體機能衰退、行動不便、痛症、長期疾病、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失去摯愛的哀傷、退休後的經濟壓力或生活模式轉變等。而最近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以及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更為長者帶來不少的精神壓力,例如:生活規律被打亂、為自己及家人的安全和健康而憂心、因社交距離而無法與親友共聚見面等等。

麗芳也不例外。

「我的坐骨神經痛於一年多前開始轉差,加上早一陣子的社會事件和最近的疫情,這一年內我好像沒有多少天是開心的,一坐下來便想東想西,全都是一些不好的想法,例如:我的子女外出遇到意外、或是孫兒受到感染的畫面等。」麗芳的性格較為悲觀,通常往壞裡去想,結果愈想心情愈差,心情愈差思想就愈負面,形成惡性循環,再加上缺少了平日可作調劑的消閒活動和社交生活,麗芳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好像墮入黑暗的幽谷般,無論怎樣也沒有辦法自己『爬返上嚟』。

 

情緒病是可以治療

了解導致麗芳焦慮抑鬱的種種因素後,臨床心理學家便跟麗芳商量治療的方向。常見的治療方法是藥物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有助改善症狀,而心理治療則是透過改變行為及思想模式以達到紓緩情緒的效果。 

不過,不少人一提起藥物治療便卻步,麗芳起初也『心大心細』。                

「你建議要轉介到精神科時我起初是有點愕然的,我想真的有這麼嚴重嗎?不過聽完你解釋之後,知道情緒病患有很多種,而且有輕重之分,再加上家人鼓勵我要病向淺中醫,所以我才下定決心去見精神科醫生。見完醫生後發覺原來真是沒有什麼好害怕,我遇到的醫生和護士都非常細心,他們了解過我的情況後便給我處方藥物,醫生慢慢調校適合我的份量,漸漸地我晚上睡得比較安穩,心情也好了一點。」

 

另外,臨床心理學家利用認知行為治療法去幫助麗芳面對焦慮及抑鬱的困擾,例如:建議進行適量的體能活動、維持社交聯繫和培養良好嗜好,指導鬆弛練習如覺察呼吸及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等,亦會討論改變負面思想模式的方法,例如:探索想法是否合乎現實情況並考慮其他可能性。

 

「我發覺自己愈看新聞心情愈差,所以現在已盡量減少看新聞的次數,其餘的時間我會選擇觀看一些輕鬆的節目,即使因為疫情而不能外出做晨運,我在家也會跟丈夫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活動。間中也會打電話跟老友談天。不能到長者中心便在網上發掘一些有興趣的東西學習,最近我學懂了不少新菜式,現在可以大顯身手了!」

 

當然,麗芳的內心並不是從此就無牽無掛。

 

「如果說沒有擔心也是騙你的,我還是會想東想西,心口有時仍然像有塊石頭壓下來的感覺。不過我現在學懂覺察呼吸練習,不時把注意力帶回呼吸上,漸漸心口被壓住的感覺減少了很多。我又會提醒自己,擔心也不能令疫情一下子消失吧!現在最重要的是專注於我可以做得到的事,例如:盡量減少外出、如要外出便配戴口罩、保持家居環境衞生、還要勤洗手等,知道自己已經盡力抗疫,人便安心了一點。」

 

紓緩情緒的方法

實踐良好的睡眠習慣

培養良好嗜好

保持均衡飲食

學習鬆弛練習

進行適量的體能活動

與人分享感受

維持社交聯繫

保持正面思維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其實我真的很多謝我的丈夫和子女,還有那幾個願意聽我訴苦的朋友,將我從情緒的幽谷拉回來!」麗芳眼角泛起淚光,臉上卻難掩那份感激之情。

的確,對情緒病患者來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發覺身邊的長者出現情緒困擾,可以抽時間多陪伴他們、耐心聆聽他們的心聲,同時又可以鼓勵他們多參與體能和輕鬆愉快的活動。但如果長者的情緒持續受到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有自殺的傾向時,便必須立即尋求醫生或專業人士的協助。

 

如果想了解多一點關於長者精神健康的資訊,可瀏覽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網頁。特別推介: 

 

名稱

類別

互聯網連結

1

活出安康樂耆年 長者精神健康手

電子書

按此

2

安心抗疫:面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心理調適

文章

按此

3

時勢順逆之心安集

動畫短片

按此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 臨床心理學家